特斯拉和拼多多的瓜,相信大家最近多多少少都吃了些,而這兩天事件不斷的升級和反轉,頗有變成連續劇的趨勢,讓吃瓜群眾“連呼過癮”。是拼多多的“碰瓷營銷”?還是特斯拉“傲慢拒付”?雙方各執一詞,網絡上的各種聲音也紛爭不斷。特斯拉有車不賣有錢不賺,究竟是“良心”還是“黑心”?先來帶大家復習一下事件關鍵節點:7月21日,商家宜買車在拼多多上發起“萬人團購”活動,推出團購價25.18萬元的特斯拉Model32019款標準續航后驅升級版車型,比官方指導價27.18萬元足足優惠2萬元。拼多多平時賣些什么東西,相信大家都清楚,而這次突然賣起“高端”品牌電動汽車,著實讓人有些刮目相看。很顯然,拼多多的目的就是欲借特斯拉的定位和影響力來改善一下自己的低端形象。但事實卻是,特斯拉似乎根本“不屑”與拼多多為伍,多次做出強烈回應稱,沒有與拼多多平臺或相關商家有任何合作。(特斯拉官微截圖)但拼多多認為補貼是真實的,車輛也是特斯拉官方的,因此活動繼續進行,最終5位幸運兒搶到了車。8月14日,戲劇性一幕發生,其中一位武漢消費者的訂單被特斯拉取消,同時特斯拉以“懷疑該訂單為拼多多或其他商家以武漢消費者名義下單,構成向特斯拉隱瞞真實下單信息”為由,拒絕交付車輛。這里需要解釋下,其余4位車主能成功提車是因為當時其使用了個人賬戶匯款,特斯拉并沒有察覺訂單有異常。而武漢車主跟特斯拉銷售的一句“尾款是拼多多交付”,成了整個事件的導火索。與此同時拼多多進行回應,稱“該車輛系消費者本人于特斯拉簽訂購車協議,消費者本人并無任何轉賣意愿和意圖”。(拼多多“秒拼”事業群小二樂福官微截圖)到了8月19日,多家媒體報道,此前被拒付的武漢消費者已經成功提車。特斯拉則否認車主已提車,并稱所謂提車是“拼多多、宜買車和武漢車主自導自演的鬧劇”。截止8月22日,事件最新的進展是,“宜買車”回應特斯拉說法,稱車是全新的,發票也是真的,武漢車主在遭遇特斯拉官方的拒絕交付后找到了宜買車,并委托宜買車使用其直系親屬的身份信息進行車輛交付。梳理整個事件,特斯拉一直保持強硬姿態,理由就是其認為拼多多的此次補貼活動,屬于倒賣行為,干擾了其一直堅守的直營銷售模式。但我們回到中間角色拼多多,可以看到在武漢車主的購車行為中,拼多多只是為其“墊付”了資金,而下單全程都是武漢消費者以自己名義操作。那么,如果將拼多多的角色替換成武漢消費者的親朋好友,難道消費者購買商品,請朋友幫忙付款,也算朋友的倒賣行為嗎?這似乎并不符合特斯拉聲稱的“倒賣”定義。誠然,拼多多的補貼活動屬于其商業行為,但拼多多依然遵循了特斯拉正常的銷售渠道和定價,補貼了用戶2萬元讓其下單買車,那么這種行為特斯拉大概是管不著的。由此來看,特斯拉將拼多多補貼認定為“倒賣”“破壞直營模式”,似乎過于牽強。假如未來雙方有機會對簿公堂,這也應該是爭論的焦點,特斯拉或許還將承擔“違約”的責任。這個事件中,拼多多“碰瓷”特斯拉蹭熱度,為自身利益玩弄公眾輿論,消費大眾情緒。特斯拉則“傲慢無理”拒絕交付,甚至特斯拉的這種過度處理方式,已經被很多人看作是“試圖控制并壟斷價格”。而最后,只有夾在其中的消費者是最無辜的。不過回看特斯拉的堅持,自營模式對于消費者而言的確利大于弊,直營模式以標準簡潔的流程,完全透明的價格,讓消費者減少了看車選車買車時所耗精力,同時省去經銷商環節,也使用戶在價格上受益。試想一下,不用價比三家東奔西跑,不用和銷售磨嘴皮子搞價,也不用擔心各種附加收費等問題,買車從此變得省心省力省錢,這不就是在解決現在4S店的痛點么。只是中國的消費者早已習慣通過各種方式的活動和途徑,以更低的價格買到最好的商品,這是中國市場特色與多樣化的體現。就拿手機舉例,如果沒有拼多多補貼和各家電商的活動,iPhone在國內售價是否依然“高高在上”?未來,或許“固執”的特斯拉將會完善政策,以限制像拼多多這樣的補貼活動,那么消費者也就再沒機會買到“更便宜的特斯拉”,甚至還會面臨特斯拉肆意漲價的可能。但從另一角度看,這也保證了所有特斯拉消費者的絕對公平。省心or省錢,你會怎么選?
(作者:車載顯示器)